时间:2016-01-11 21:06:43 来源:东北新闻网 作者:编辑 分类:品牌新闻
去年年初,一条贯通非洲国家安哥拉全境的铁路——本格拉铁路全线通车,打通了南部非洲的“黄金线”。这条铁路从设计到施工,全部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中国铁建)下属子公司完成;小到螺丝钉,大到机车车辆,99%的物资从国内采购;中国标准全面取代欧洲标准,确立了“中国建造”的金字招牌。无怪乎当地报纸上登载了这样一幅漫画——一个中国人身旁写着:“上帝只制造天和地,其他的交给中国人。”
作为奇迹的创造者,中国铁建已经在国际商战中摸爬滚打了10多年。“自由之路”坦赞铁路、“中国出口”的阿卡铁路、“中国的第一条海外高铁”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等均是中国铁建的杰作。从初出国门的步步惊心到今天的入乡随俗,中国铁建的“成长”经历堪称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实施中的一本教科书。
遭遇惊梦——
一场差点谈崩的谈判
2014年7月25日,土耳其伊斯坦布尔。小伙子于米特·居尔布兹焦急地等待在火车站台上,准备在通车典礼结束后,率先体验一趟高铁之旅。
这是记入土耳其历史的一天。这一天,土耳其安伊高铁通车,时任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与多位政府官员全程试乘,并参加通车仪式。
为了这一天,中国铁建奋斗了10年。
从2004年2月中国铁建与中机公司达成该项目跟踪投标合作意向,到2014年7月25日安伊高铁的开通,回想这10年的历程,中国铁建下属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立感慨地说:“这10年间的每一步都很艰难,尤其是最初的谈判。就在与业主签合同之前,双方还差点谈崩了。”
当时,共有来自西班牙、俄罗斯、乌克兰、日本等28家国际公司组成的8个联合体参加了投标,竞争十分激烈。
而中国方面,投标是由合包集团进行的。合包集团中国铁建和中机公司共占40%合同份额,负责线上工程实施,土耳其两家公司占60%合同份额,负责线下工程实施。中土集团以中国铁建名义在合包集团中为牵头单位,负责铁路线上工程实施。
标书编制过程中,土耳其两家公司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,步步紧逼,中方寸土不让,双方僵持,无法达成一致。经过再三洽谈,总算达成了初步协议,2005年8月8日合包集团向土耳其业主方提交了标书。“那段时间真是折磨人。”参与谈判的人都有共同的感受。
2005年10月13日,业主宣布:中方牵头的合包集团中标。12.7亿美元的中标价格在当时刷新了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单项合同纪录。
然而,事情进展并没有这么顺利。投标的竞争对手认为,合包集团中标不合法,遂进行起诉。好在有惊无险,经过法律程序,中方最终笑到了最后。
“其实,在众多竞争者中,我们的合包集团价格并不是最低的。”中国铁建土耳其分公司总经理郑建兵说,这个项目能够最后拿到手,有两条重要因素:一个是我国进出口银行为这个项目提供了5亿美元的优惠贷款,再加上2.2亿美元的商业贷款,贷款条件比较优惠。二是中国的技术方案有优势。中国铁建在国内已有丰富的高铁建设经验,相较其他竞争公司技术比较成熟。因此,综合考虑了融资成本和技术方案的评分,合包集团的综合得分是第一。
历时多年,合同终于签了下来,然而,这只是土耳其高铁建设的第一步,后面剧情的发展更是步步惊心。“这10年的艰辛坚守,再一次证明了中国高铁的国际地位,‘十年磨一剑’换来中国人的骄傲自豪是值得的。”袁立说。
找到频道——
“走出去”切忌“想当然”
谁都没想到,一条只有158公里的高铁线路,足足修了8年。用郑建兵的话说,中标的幸福感转瞬即逝,项目设计开始了似乎无休止的变更。
郑建兵坦言,当年,参与建设的中国铁建职工或多或少地存在不理解的情况,认为被当地人刁难了,但经历了10年的时间,己方终于找到了对方的“频道”——一方面,高铁对于土耳其是新事物,当地铁路局做的前期地质勘测不够扎实精确,导致项目不得不边勘测、边设计、边施工;另一方面,与中国市场相比,欧洲市场更重视过程管控,因此也特别讲究“慢工出细活”。
2013年,由当地企业施工的安伊高铁二期工程两个隧道经历了滑坡,中方铺轨、电气化等工作均无法继续。为了保住信誉,郑建兵先是向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求助,迅速办好了101名工人一个月的因公签证。与此同时,电气化项目经理周洪波优化施工方案,将中国派遣工与当地劳工进行“混搭”。项目部每天准时向坐镇国内的袁立短信汇报施工进度,随时争取支援。就这样,中方在“拒绝加班”的土耳其上演了中国式的“三班倒”。